1、施工前的準備
要根據不同的施工工藝,準備相應的機械設備。開工前,建設單位應組織設計、施工、監理單位進行技術交底。施工單位應根據設計圖紙、合同文件、攤鋪方式、機械設備、施工條件等確定商品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藝流程、施工方案,進行詳細的施工組織設計。施工單位應對施工、試驗、機械、管理等崗位的技術人員和各工種技術工人進行培訓。未經培訓的人員不得單獨上崗操作。施工單位應根據設計文件,測量校核平面和高程控制樁,復測和恢復路面中心、邊緣全部基本標樁,測量精確度應滿足相應規范的規定。施工工地應建立具備相應資質的現場試驗室,能夠對原材料、配合比和路面質量進行檢測和控制,提供符合交工檢驗、竣工驗收和計量支付要求的自檢結果。各種橋涵、通道等構筑物應提前建成,確有困難不能通行時,應有施工便道。
2、安裝傳力桿
當商品混凝土板連續澆筑時,可采用鋼筋支架法安設傳力桿。即在嵌縫板上預留園孔,以便傳力桿穿過,嵌縫板上面設木制或鐵制壓縫板條,按傳力桿位置和間距,在接縫模板下部做成倒U形槽,使傳力桿由此通過,傳力桿的兩端固定在支架上,支架腳插入基層內。當商品混凝土板不連續澆筑時,可采用頂頭木模固定法安設傳力桿。即在端模板外側增加一塊定位模板,板上按照傳為桿的間距及桿徑、鉆孔眼,將傳力桿穿過端模板孔眼,并直至外側定位模板孔眼。兩模板之間可用傳力桿一半長度的橫木固定。繼續澆筑鄰板商品混凝土時,拆除擋板、橫木及定位模板,設置接縫板、木制壓縫板條和傳力桿套管。為了控制溫度變化在商品混凝土路面內引起的收縮和翹曲應力,需在面層內設置各種類型的接縫,并在接縫處設置荷載傳遞裝置,以增強相鄰兩塊板之間的荷載傳遞效率。工程實踐證明,接縫部位是水泥商品混凝土面層的薄弱部位,接縫的傳荷能力是影響水泥商品混凝土路面使用壽命及行車平穩和舒適的關鍵因素。
3、攤鋪和振搗
攤鋪商品混凝土前,應對模板的尺寸、潤滑、支撐穩定情況、基層的平整度及潤滑情況,以及鋼筋的位置和傳力桿裝置等進行全面檢查。到攤鋪地點后,一般直接從路槽內倒入安裝好側模,并用人工找補均勻,如發現有離析現象,應用鐵鍬翻拌。用鐵鍬攤鋪時,應用“扣鍬”的方法,嚴禁拋擲和摟耙,以防止離析。在模板附近攤鋪時用鐵鍬插搗幾下,使灰漿搗出,以免發生蜂窩。
商品混凝土攤鋪采用三輥軸機組進行攤鋪,采取左右分幅分段施工。商品混凝土的卸料由專人指揮車輛均勻卸料,布料速度與攤鋪速度相適應。當商品混凝土拌和物鋪料長度大于10m時,開始振搗作業,作業速度控制在4m/min以內。
面板振實后,即開始在側模預留孔中按設計要求插入拉桿。
在澆筑前的商品混凝土溫度不應超過32℃。在施工中應采取降溫措施以保持商品混凝土溫度不超過32℃。如在低溫施工時氣溫低于5℃,需采取保溫措施。由于每5~7km才設一個商砼站,所以混合料在運輸過程中多少會出現類似離析的不均勻現象,因此,簡單的攤平振搗,在靠近模板處往往會出現蜂窩現象。而模板旁采用人工用鐵鏟送料并且翻鏟拍緊,使模板旁充分填滿混合料,再經振搗后就沒有蜂窩現象了。
采用1.1kW的插入式振搗器振搗時要盡量均勻,不能局部漏振,不能碰到模板和傳力桿,并且不斷摸索,掌握在不同氣溫、不同水泥品種、不同水灰比情況下的不同振搗時間。它是確保商品混凝土質量的關鍵工序之一。
對于半干硬性現場拌制的商品混凝土,一次攤鋪允許達到的商品混凝土路面板大板厚度為22~24cm;塑性的商品商品混凝土一次攤鋪的大厚度為26cm.超過一次攤鋪的大厚度時,應分兩次攤鋪并振搗,兩層鋪筑的間隔時間不得超過30min,下層厚度約大于上層。每次商品混凝土的攤鋪、振搗、整瓶、抹面應連續施工,如需中斷,應設施工縫,其位置應設計規定的接縫位置。振搗時,可用平板式振搗器或插入式振搗器。
4接縫施工
縱向施工縫:
(1)平行于路中心線。
(2)采用平縫,對已澆筑的面板的縫璧涂刷瀝青,并避免涂在拉桿上。澆筑鄰板時,縫的上部應切割或壓成規定深度的縫槽。
(3)拉桿設置與縮縫相同。
橫向縮縫:
(1)與路面中心線垂直,并符合圖紙要求。
(2)采用切割法施工,當砼達到設計強度的25%~30%時,采用切割機進行切割。
(3)在鄰近脹縫或路面自由端的三條縮縫內,加設傳力桿,施工方法同脹縫。
脹縫:
(1)按圖紙設計要求設置脹縫,澆筑脹縫段商品混凝土時,需安放雙層鋼筋網片,上下兩層鋼筋網片分兩次安裝。
(2)脹縫與路面中心線垂直,縫壁垂直,并符合圖紙要求。脹縫的寬度必須一致,縫中不得連漿,縫隙上部應澆筑填縫料,下部應設置脹縫板。
(3)脹縫傳力桿的活動端,可設在縫的一邊或交錯布置,固定后的傳力桿必須平行于板面及路面中心線,其誤差不得大于5mm。
(4)多車道脹縫應做成一條連續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