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路項目出現起鼓、波浪問題之后,需要先對公路路面進行清理,之后在重新開展瀝青混凝土材料的鋪筑工作;
開裂問題是公路路面常見的問題、病害,一般需根據裂縫修補的寬度來選擇不同的養護維修手段。其中對于縫寬不超過十毫米的細小裂縫,可以考慮使用熱瀝青灌注或者是乳化瀝青灌注手段,具體灌漿材料需根據預算以及公路項目的實際情況確定,在灌注之前需要先擠走排凈公路細小裂縫中的空氣,之后即可以開展瀝青灌縫施工。
若裂縫的縫寬大于十毫米,則可以考慮使用粒徑不超過十五毫米熱拌瀝青或者是乳化瀝青混合料對裂縫施以填補處理。沉陷以及坑槽是公路公路中出現幾率較高的一種局部性破壞問題,在公路路面出現這一問題之后,需要通過以下途徑對其進行挖補處理:
首先需要對破壞區域的范圍與其深度進行測定,并劃出大致的修補輪廓線,必須將輪廓線劃為相關正規的形狀,要求輪廓線的縱橫邊線可以和路中線保持垂直或者是平行。
在對路面進行開槽處理時,要求槽壁必須垂直狀態,開鑿施工一直要到穩定部分,在開槽結束之后需要清理好槽底以及槽壁;
基于公路情況選擇使用炒拌法或者是冷拌法對沉陷、坑槽區域進行處理,并基于坑槽深度、大小選擇使用單層或者是雙層拌鋪方式;
需要將粘結油均勻的涂刷于已經開好的槽底以及槽壁中,之后需要將提前準備好的混凝土材料填鋪到沉陷、坑槽區域中,并將混凝土做整平壓實處理。
在實際沉陷、坑槽填修過程中,要求新補區域可以適當的高于原路面,并基于用料粗細以及坑槽深淺情況確定具體的高出量,以確保在壓實混凝土材料之后,填充區域可以和原路面保持平,之后需要對接縫處進行灌油以及燙平處理。另外若是路基基層出現破壞情況,則需要先填充修補并壓實好基層之后,才可以開展面層的修補工作。
對于嚴重啃邊區域則需以修補范圍為基礎來挖出破損邊緣,并將其切割為縱橫相對正規的斷面,之后需要適當深挖同時開展清底工作,后通過修補坑槽技術對嚴重啃邊區域進行處治即可。在公路路面出現車轍問題之后,需要根據車轍情況的嚴重程度來選擇相應的處理辦法。
公路路面在受到高溫的長時間作用之后,面層會出現軟化情況,這時面層若受到車輛碾壓則會出現輕微車轍,對于這種情況可以通過行車碾壓的控制以使路面的完好性得到保障。若是由于路面磨損嚴重所造成的車轍情況,則需要先于車轍區域進行開槽之后,之后需要將粘結瀝青材料噴涂于槽底以及槽壁等部位,之后需要將瀝青混合料再次填充到開槽區域;
后若是由于地基下沉所造成的車轍問題,則需要先處理好基層之后才可以修復面層。
土路肩在受到雨天會車以及停車影響之后可能會出現車轍、坑洼情況,為此需要對路肩中的積水雜物進行不定時的清理,并對路肩外側的坑或易被水沖缺的區域進行及時的填平夯實處理。若是條件允許,還可以通過水泥混凝土預制塊、各種石塊或者是草皮材料鋪砌為一道寬約二十厘米左右的護肩帶,這樣不僅可以起到美化路容的作用,也可以使路肩受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