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常見專業術語。
路面結構:
根據設計要求和就地取材的原則,路面可用不同材料分層鋪筑。通常包括面層、基層、墊層等層次。
墊層:設于基層以下的結構層。其主要作用是隔水、排水、防凍以改善基層和土基的工作條件。
路基(基層):用土或石料修筑而成的線形結構物。它承受本身巖土自重和路面重力,以及由路面傳遞而來行車荷載,是整個公路構造重要組成部分。
面層:用筑路材料鋪在路基上供車輛行駛的層狀構造物。具有承受車輛重量、抵抗車輪磨耗和保持道路表面平整的作用。按其力學特征分為剛性路面和柔性路面。剛性路面在行車荷載作用下能產生板體作用,具有較高的抗彎強度,如水泥混凝土路面。柔性路面抗彎強度較小,主要靠抗壓強度和抗剪強度抵抗行車荷載作用,在重復荷載作用下會產生殘余變形,如瀝青路面。
剛性路面:剛度較大、抗彎拉強度較高的路面。一般指水泥混凝土路面。
柔性路面:剛度較小、抗彎拉強度較低,主要靠抗壓、抗剪強度來承受車輛荷載作用的路面。各類瀝青面層、塊石面層,各種未經處理的粒料基層(如天然砂礫)叫做柔性基層。
磨耗層:面層頂部用堅硬的細粒料和結合料鋪筑的薄結構層。其作用是改善行車條件,防止行車對路面的磨損,延長路面的使用周期。
路肩:指的是位于車行道外緣至路基邊緣,具有一定寬度的帶狀部分(包括硬路肩與土路肩),為保持車行道的功能和臨時停車使用,并作為路面的橫向支承。
白改黑:把水泥混凝土路面(灰白色)改建為瀝青混凝土路面(黑色)。白改黑后的道路路面與輪胎之間附著力增強,車輛行駛起來更加安全,更加平穩;車輛行駛產生的噪音將大幅度下降;黑色瀝青路面吸塵性能較好,能有效吸收車輛行駛過程中的揚塵。
罩面:為改善瀝青路面的使用質量,提高路面的防水、抗滑能力和平整度,在原有瀝青路面上加鋪的細石薄瀝青面層。罩面也指在混凝土表面做細砂漿保護層。
稀漿封層:采用機械設備將乳化瀝青、粗細集料、填料、水和添加劑等按照設計配比拌和成稀漿混合料攤鋪到原路面上形成的薄層。按照礦料級配的不同,稀漿封層可以分為細封層、中封層和粗封層,分別以ES-1、ES-2、ES-3表示;按照開放交通的快慢,稀漿封層可以分為快開放交通型稀漿封層和慢開放交通型稀漿封層;按照是否摻加聚合物改性劑,稀漿封層可以分為稀漿封層和改性稀漿封層。
微表處:稀漿封層高級形式,由聚合物改性乳化瀝青、100%軋碎石料、礦物填料、水和必要的添加劑組成,使用專門的施工設備邊拌和邊攤鋪。
小修保養:對公路及其沿線設施經常進行維護保養和修補其輕微損壞部分的作業。
中修工程:對公路及其沿線設施的一般性損壞部分進行定期的修理加固,以回復公路原有技術狀況的工程。
大修工程:對公路沿線設施較大損壞進行周期性綜合修理,以全面恢復到原技術標準工程。
改建工程:對公路及其沿線設施因不適應現有交通量增長和荷載需要而進行全線或者逐段提高技術等級指標,顯著提高其通行能力的較大工程項目。
壓實度:路基路面施工質量檢測的關鍵指標之一,表征現場壓實后的密度狀況,壓實度越高,密度越大,材料整體性能越好。
瀝青:由不同分子量碳氫化合物及其非金屬衍生物組成的黑褐色復雜混合物,呈液態、半固態或固態,是一種防水防潮和防腐的有機膠凝材料。主要可以分為煤焦瀝青、石油瀝青和天然瀝青三種。
改性瀝青:指添加橡膠、樹脂、高分子聚合物、磨細的膠粉等改性劑,或采用對瀝青進行輕度氧化加工,從而使瀝青的性能得到改善的瀝青混合物。
乳化瀝青:將熔化的瀝青微粒分散在乳化劑水介質中成乳狀液,毋需加熱可拌成瀝青膠、瀝青砂漿、瀝青混凝土等。
瀝青混合料:是由礦料與瀝青結合料拌和而成的混合料的總稱。
預防性養護:根據美國科氏公司的研究表明:一條質量合格的道路,在使用壽命75%的時間內性能下降40%,這一階段稱之為預防性養護階段;如不能及時養護,在隨后12%的使用壽命時間內,性能再次下降40%,從而造成養護成本大幅度的增加,這一階段稱之為矯正性養護階段。
預防性養護就是一種周期性的強制保養措施,它并不考慮路面是否已經有了某種損壞,而是通過采用先進的檢測技術努力拓寬人們對于道路早期病害的認識空間,提前發現道路隱藏的隱形病害的存在,并施以正確的預防性養護措施,其核心是要求采用佳成本效益的養護措施,強調養護管理的計劃性。
挖補:把機械設備把路面壞的部分去掉,用新的瀝青混合料填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