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攪拌和運輸
(一)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在兼顧經濟性的同時應滿足彎拉強度、工作性、耐久性三項指標要求。
混凝土28d彎拉強度值應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規范》的規定。
混凝土外加劑的使用應符合:高溫施工時,混凝土拌合物的初凝時間不得小于3h,低溫施工時,終凝時間不得大于10h;
二、混凝土面板施工
(一)模板
(1)宜使用鋼模板,鋼模板應順直、平整,每1m設置1處支撐裝置。
如采用木模板,應質地堅實,變形小,無腐朽、扭曲、裂紋,且用前須浸泡,木模板直線部分板厚不宜小于50mm,每0.8~1m設1處支撐裝置;彎道部分板厚宜為15~30mm,每0.5~0.8m設1處支撐裝置,模板與混凝土接觸面及模板頂面應刨光。模板制作偏差應符合規范規定要求。
(2)模板安裝應符合:嚴禁在基層上挖槽嵌入模板;模板安裝檢驗合格后表面應涂隔離劑,接頭應粘貼膠帶或塑料薄膜等密封。
(二)鋼筋設置
脹縫傳力桿應與脹縫板、提縫板一起安裝。
(三)攤鋪與振動
(4)攤鋪厚度達到混凝土板厚的2/3時,應拔出模內鋼釬,并填實釬孔;混凝土面層分兩次攤鋪時,上層混凝土的攤鋪應在下層混凝土初凝前完成,且下層厚度宜為總厚的3/5
(四)接縫
(1)普通混凝土路面的脹縫應設置脹縫補強鋼筋支架、脹縫板和傳力桿。脹縫應與路面中心線垂直;縫壁必須垂直;縫寬必須一致,縫中不得連漿。縫上部灌填縫料,下部安裝脹縫板和傳力桿。
(2)傳力桿的固定安裝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端頭木模固定傳力桿安裝方法,宜用于混凝土板不連續澆筑時設置的脹縫。
另一種是支架固定傳力桿安裝方法,宜用于混凝土板連續澆筑時設置的脹縫。
(3)橫向縮縫采用切縫機施工。混凝土板養護期滿后應及時灌縫。
1、脹縫間距符合設計規定,縫寬宜為20mm。
2、縮縫應垂直板面,寬度4-6mm。
切縫深度:設傳力桿時,不小于面層厚的1/3且不小于70mm。不設傳力桿時,不小于面層厚的1/4且不小于60mm。
3、機切縫時,宜在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25-30%進行。
混凝土板養護期滿后應及時灌縫。
(4)灌填縫料前,縫中清除砂石、凝結的泥漿、雜物等,沖洗干凈。縫壁必須干燥、清潔。熱天施工時填縫料宜與板面平,冷天填縫料應填為凹液面
(五)養護
混凝土澆筑完成后應及時進行養護,可采取噴灑養護劑或保濕覆蓋等方式;在雨天或養護用水充足的情況下,可采用保濕膜、土工氈、麻袋、草袋、草簾等覆蓋物灑水濕養護方式,不宜使用圍水養護;養護時間應根據混凝土彎拉強度增長情況而定,不宜小于設計彎拉強度的80%,一般宜為14~21d。應特別注重前7d的保濕(溫)養護。
(六)開放交通
在混凝土達到設計彎拉強度40%以后,可允許行人通過。混凝土完全達到設計彎拉強度且填縫完成后,方可開放交通。
總體工序:
模板→傳力桿(拉桿、角隅鋼筋) →混凝土澆筑振搗→拉毛切縫→養護→填縫→開放交通
混凝土工序
插入式振搗器→平板振搗器→振動梁→抹面→拉毛→切縫→養護
1K420093 水泥混凝土面層施工質量檢查與驗收
一、材料與配合比
(一)原材料控制
(1)重交通以上等級道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應采用42.5級及以上的道路硅酸鹽水泥或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中、輕交通等級道路可采用礦渣水泥,其強度等級宜不低于32.5級。水泥應有出廠合格證(含化學成分、物理指標)并經復驗合格,方可使用。不同等級、廠牌、品種、出廠日期的水泥不得混存、混用。出廠期超過三個月或受潮的水泥,必須經過試驗,合格后方可使用。
海砂不得直接用于混凝土面層。淡化海砂不得用于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可用于支路。
三、常規施工
(三)做面與養護
(2)做面時宜分兩次進行。嚴禁在面板上灑水、撒水泥粉。
1K420094冬、雨期施工質量保證措施
一、雨期施工質量控制
(一)雨期施工基本要求
(1)加強與氣象臺站聯系,掌握天氣預報,安排在不下雨時施工。
(2)調整施工步序,集中力量分段施工。
(3)做好防雨準備,在料場和攪拌站搭雨棚,或施工現場搭可移動的罩棚。
(4)建立完善排水系統,防排結合;并加強巡視,發現積水、擋水處,及時疏通。
(5)道路工程如有損壞,及時修復。
(二)路基施工
(1)對于土路基施工,要有計劃地組織快速施工,分段開挖,切忌全面開挖或挖段過長。
(2)挖方地段要留好橫坡,做好截水溝。堅持當天挖完、填完、壓完,不留后患。因雨翻漿地段,要換料重做。
(3)填方地段施工,應按2%~3%的橫坡整平壓實,以防積水。
(三)基層施工
(1)對穩定類材料基層,應堅持拌多少、鋪多少、壓多少、完成多少。
(2)下雨來不及完成時,要盡快碾壓,防止雨水滲透。
(3)在多雨地區,應避免在雨期進行石灰土基層施工;施工石灰穩定中粒土和粗粒土時,應采用排除表面水的措施,防止集料過分潮濕,并應保護石灰免遭雨淋。
(4)雨期施工水泥穩定土,特別是水泥土基層時,應特別注意天氣變化,防止水泥和混合料遭雨淋。降雨時應停止施工,已攤鋪的水泥混合料應盡快碾壓密實。路拌法施工時,應排除下承層表面的水,防止集料過濕。
(四)面層施工
(1)瀝青面層不允許下雨時或下層潮濕時施工。雨期應縮短施工長度,加強施工現場與瀝青拌合廠聯系,做到及時攤鋪、及時完成碾壓。
(2)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時,應勤測粗細集料的含水率,適時調整加水量,保證配合比的準確性。雨期作業工序要緊密銜接,及時澆筑、振動、抹面成型、養生。
二、冬期施工質量控制
(一)冬期施工基本要求
(2)日平均氣溫連續5d低于5℃時,或低環境氣溫低于-3℃時,應視為進入冬期施工。
(4)準備好防凍覆蓋和擋風、加熱、保溫等物資。
(三)基層施工
(1)石灰及石灰粉煤灰穩定土(粒料、鋼渣)類基層,宜在臨近多年平均進入冬期前30~45d停止施工,不得在冬期施工。
(2)水泥穩定土(粒料)類基層,宜在進入冬期前15~30d停止施工。當上述材料養護期進入冬期時,應在基層施工時向基層材料中摻入防凍劑。
(四)瀝青混凝土面層
(1)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的瀝青混合料面層在低于5℃時嚴禁冬期施工。次干路及其以下道路在施工溫度低于5℃時,應停止施工。
(2)粘層、透層、封層嚴禁冬期施工。
補充:
瀝青路面必須在冬期施工時,應采取
適當提高瀝青混合料的拌合、出廠及施工溫度,運輸中覆蓋保溫
采取快卸、快鋪、快平、快壓等措施,
攤鋪時間安排在一日內氣溫較高的時進行
以保證瀝青面層有足夠的碾壓溫度和密實度。
(五)水泥混凝土面層
(1)攪拌站應搭設工棚或其他擋風設備,攪拌機出料溫度不得低于10℃,攤鋪混凝土溫度不應低于5℃。
(2)施工中應根據氣溫變化采取保溫防凍措施。當晝夜平均氣溫在0℃~5℃時,應將水加熱至60℃(不得高于80℃)后攪拌;必要時還可以加熱砂、石,但不宜高于50℃,且不得加熱水泥。
(3)混凝土拌合料溫度應不高于35℃。拌合物中不得使用帶有冰雪的砂、石料,可加防凍劑、早強劑,攪拌時間適當延長。
(4)混凝土板彎拉強度低于1MPa或抗壓強度低于5MPa時,不得受凍。
(5)混凝土板澆筑前,基層應無冰凍、不積冰雪,攤鋪混凝土時氣溫不低于5℃。
(6)盡量縮短各工序時間,快速施工。成型后,及時覆蓋保溫層,減緩熱量損失,使混凝土的強度在其溫度降到0℃前達到設計強度。
(7)養護時間不少于21d。
1K420095 壓實度的檢測方法與評定標準
一、壓實度的測定
(一)路基、基層
1.環刀法
適用于細粒土及無機結合料穩定細粒土的密度和壓實度檢測。
2.灌砂法
在所測層位挖坑,利用灌砂測定體積,計算密度。適用于土路基壓實度檢測;不宜用于填石路堤等大空隙材料的壓實檢測。在路面工程中也適用于基層、砂石路面、瀝青路面表面處置及瀝青貫入式路面的密度和壓實度檢測。
3.灌水法
在所測層位挖坑,利用薄塑料袋灌水測定體積,計算密度。亦可適用于瀝青路面表面處置及瀝青貫入式路面的壓實度檢測。
(二)瀝青路面
1.鉆芯法檢測
2.核子密度儀檢測
三、壓實質量的評定
土基、路基、瀝青路面工程施工質量檢驗項目中,壓實度均為主控項目,必須達到l00%合格;檢驗結果達不到要求值時,應采取措施加強碾壓。
1K411044 城鎮道路大修維護技術要點
一、微表處理(Micro-Surfacing Technique)工藝
(一)適用條件
(1)城鎮道路進行維護時,原有路面結構應能滿足使用要求,原路面的強度滿足要求、路面基本無損壞,經微表處理后可恢復面層的使用功能。
(2)微表處理技術應用于城鎮道路維護,可達到延長道路使用期目的,且工程投資少、工期短。
(3)微表處理工程施工基本要求如下:
1)對原有路面病害進行處理、刨平或補縫,使其符合要求。
2)寬度大于5mm的裂縫進行灌縫處理。
3)路面局部破損處進行挖補處理。
4)深度15~40mm的車轍、壅包應進行銑刨處理。
(二)施工流程與要求
(1)清除原路面的泥土、雜物。
(2)可采用半幅施工,施工期間不中斷行車。
(3)采用專用攤鋪機具,攤鋪速度1.5~3.0km/h。
(4)橡膠耙人工找平,清除超大粒料。
(5)不需碾壓成型,攤鋪找平后必須立即進行初期養護,禁止一切車輛和行人通行。
(6)通常,氣溫25~30℃時養護30min滿足設計要求后,即可開放交通。
(7)微表處理施工前應安排試驗段,長度不小于200m;以便確定施工參數。
二、舊路加鋪瀝青混合料面層工藝
(一)舊瀝青路面作為基層加鋪瀝青混合料面層
(2)施工要求要點:
1)符合設計強度、基本無損壞的舊瀝青路面經整平后可作基層使用。
(二)舊水泥混凝土路作為基層加鋪瀝青混合料面層
(2)施工要求要點
1)對舊水泥混凝土路做綜合調查,符合基本要求,經處理后可作為基層使用。
2)對舊水泥混凝土路面層與基層間的空隙,應作填充處理。
3)對局部破損的原水泥混凝土路面層應剔除,并修補完好。
4)對舊水泥混凝土路面層的脹縫、縮縫、裂縫應清理干凈,并應采取防反射裂縫措施。
三、加鋪瀝青面層技術要點
(一)面層水平變形反射裂縫預防措施
(2)在瀝青混凝土加鋪層與舊水泥混凝土路面之間設置應力消減層,具有延緩和抑制反射裂縫產生的效果。
(3)采用土工織物預防反射裂縫的方法參見1K411033。
(二)面層垂直變形破壞預防措施
(1)在大修前對局部破損部位進行修補,應將這些破損部位徹底剔除并重新修復;不需要將板體整塊鑿除重新澆筑,采用局部修補的方法即可。
(2)使用瀝青密封膏處理舊水泥混凝土板縫。
(三)基底處理要求
(1)基底處理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開挖式基底處理,即換填基底材料;另一種是非開挖式基底處理,即注漿填充脫空部位的空洞。
(2)開挖式基底處理。對于原水泥混凝土路面局部斷裂或碎裂部位,將破壞部位鑿除,換填基底并壓實后,重新澆筑混凝土。這種常規的處理方法,工藝簡單,修復也比較徹底,但對交通影響較大,適合交通不繁忙的路段。
(3)非開挖式基底處理。對于脫空部位的空洞,采用從地面鉆孔注漿的方法進行基底處理。這是城鎮道路大修工程中使用比較廣泛和成功的方法。處理前應采用探地雷達進行詳細探查,測出路面板下松散、脫空和既有管線附近沉降區域。
1K411045路面改造施工技術
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加鋪瀝青面層:
當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強度足夠,且斷板和錯臺病害少時,可直接在原有舊路面上加鋪瀝青路面。在改造設計時,需要對原有路面進行調查,調查一般采用地質雷達、彎沉或者取芯檢測等手段
原有水泥淚凝土路面作為道路基層強度是否符合設計要求,須由設計方給出評價結果并提出補強方案。由于板底脫空形式多樣化(與地基強度、脫空范圍和部位相關),要想給出一個統一標準是比較困難的。對于此類道路改造需要因地制宜,針對不同種類的病害進行有效的處理。
(一)病害處理
大部分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板縫處都有破損,如不進行修補就直接作為道路基層會使瀝青路面產生反射裂縫;需采用人工剔鑿的辦法。
修補范圍內的剔鑿深度依據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破損程度確定,為保證修補質量,剔鑿深度5cm以上。基面清理后可涂刷界面劑增加粘結強度并采用不低于原道路混凝土強度的早強補償收縮混凝土進行灌注。
對原水泥混凝土路面板邊角破損也可參照上述方法進行修補。鑿除部分如有鋼筋應保留,不能保留時應植入鋼筋。新、舊路面板間應涂刷界面劑。
以上做法都是為保證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后能作為道路基層使用而進行的修補。 如果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發生錯臺或板塊網狀開裂,應首先考慮是原路基質量出現問題致使水泥混凝土路面不再適合作為道路基層。遇此情況應將整個板全部鑿除,重新夯實道路路基。
(二)加鋪瀝青混凝土面層
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作為道路基層加鋪瀝青混凝土面層時,應注意原有雨水管以及檢查井的位置和髙程,為配合瀝青混凝土加鋪應將檢查井高程進行調整。
新鋪道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要根據原路面調查結果綜合考慮交通特性、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等要求進行結構設計,整體加鋪一層或兩層瀝青混凝土。在加鋪前可以采用灑布瀝青粘層油攤鋪土工布等柔性材料的方式對舊路面進行處理。
1K431010 城市道路管理的有關規定
1K431011 道路與其他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應遵循的原則
1K431012 占用或挖掘城市道路的管理規定
(1)因工程建設需要占用、挖掘道路,或者跨越、穿越道路架設、增設管線設施,應當事先征得道路主管部門的同意;影響交通安全的,還應當征得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的同意。未經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門和公安交通部門批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
大范圍施工等情況,需要采取限制交通的措施,或者作出與公眾的道路交通活動直接有關的決定,應當提前向社會公告。
(3)因工程建設需要挖掘城市道路的,應當持城市規劃部門批準簽發的文件和有關設計文件,到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門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辦理審批手續,方可按照規定挖掘。
(4)由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處以2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
(5)施工作業單位應當在經批準的路段和時間內施工作業,并在距離施工作業地點來車方向安全距離處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采取防護措施;施工作業完畢,應當迅速淸除道路上的障礙物,消除安全隱患,經道路主管部門和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驗收合格,符合通行要求后,方可恢復通行。
(6)對未中斷交通的施工作業道路,應當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加強交通安 全監督檢查,維護道路交通秩序。
(8)道路施工作業或者道路出現損毀,未及時設置警示標志、未采取防護措施,或者應當設置交通信號燈、交通標志、交通標線而沒有設置或者應當及時變更交通信號燈、交通標志、交通標線而沒有及時變更,致使通行的人員、車輛及其他財產遭受損失的,負有相關職責的單位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1K432010城鎮道路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的有關規定
1K432011城鎮道路工程施工過程技術管理的規定
城鎮道路施工中必須建立安全技術交底制度,并對作業人員進行相關的安全技術教 育與培訓。作業前主管施工技術人員必須向作業人員進行詳盡的安全技術交底,并形成文件。
人機配合土方作業,必須設專人指揮。機械作業時,配合作業人員嚴禁處在機械作業 和走行范圍內。配合人員在機械走行范圍內作業時,機械必須停止作業。
1K432012城鎮道路工程施工開放交通的規定
當面層混凝土彎拉強度未達到1MPa或抗壓強度未達到5MPa,必須采取防止混凝土受凍的措施,嚴禁混凝土受凍。
鋪砌面層完成后,必須封閉交通,并應濕潤養護,當水泥砂漿達到設計強度后,方可開放交通。